在位于江津區南部60公里處的大山深處,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——復建村。這是江津最為偏遠的山村之一,曾是重慶市級貧困村。

王利,復建村駐村工作隊隊長(第一書記,上圖左一)。在過去的1000多日日夜夜,他堅守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,沒有周末和節假日;他始終踐行著“脫貧路上不落下一人”的錚錚誓言,帶領全村老少順利地甩掉貧困村的帽子;他千方百計玩轉電商,解決了村里土貨難銷的尷尬……這個落后的小山村,因為有他,徹底改變了模樣!
主動請纓 妻子只說了句“家里有我”
88年出生的王利,有著研究生文憑,是江津區委統戰部民族宗教科科長。風華正茂,又在城里有著一個不錯的工作,小日子過得還比較滿意。
“部里準備選派你為駐村干部,現在征求你本人意見,是否愿意?”2018年10月,區委統戰部響應全區脫貧攻堅工作部署,準備征選一批干部駐村扶貧。

“行!我去!我是學農的,又在農村長大,對農村比較熟悉,駐村扶貧我去最合適!”王利二話不說,一口應承下來。但回到家,王利卻多了一絲擔心。家里多病的母親、剛上幼兒園的女兒是他最放心不下的牽掛。他滿懷愧疚地向妻子訴說了自己的決定,妻子靜靜地聽他說完,只說了一句:“我知道,這是你的工作!你去吧,家里有我!”
就這樣,王利一頭扎進了大山,全心全意地開展起扶貧工作,這一干就是3年。
啥事都管 村民逢人就夸“多虧有他”
“山清水秀,條件落后”是復建村給王利留下的第一印象。這里坡多地少、交通條件欠缺、產業基礎薄弱,村民基本就指望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。
為了盡快了解每家每戶的情況,制定出下一步幫扶計劃,王利常常天不亮就起床,開始一天的入戶走訪,晚上又挑燈夜戰梳理當天的走訪情況。他辦公室的燈光常常成為夜里村里最后一道亮光。

扶貧工作要管的事很多。在走訪中,村民問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,“王書記,我們這條路好久能修哦?”群眾有需求,王利自然要管。為解決修路的問題,他一有空,就往區里有關部門來回跑,想方設法爭取項目,籌集資金。3年來,王利帶領駐村工作隊為村里修建、整治各類道路達21.3公里。
剛到復建村時,王利看到不少群眾住在損壞的土坯房中,他又管上了住房的事。住在半山腰上的賀太成一家,對于搬遷建房顧慮很大。了解情況后,王利每天到他家做思想工作,又幫其解決了危房改造資金、場地修整、房屋配套等問題,通過3個多月的忙碌,賀太成一家住上了位于山腳邊的新房,他逢人就說:“多虧了王書記,我們一家才有新房??!”
王利管的事遠不止這些。哪家農忙缺人了,他總是第一個跑去幫忙;誰家有人生病住院了,他都會主動上門看望關心;在村民眼里,他早已從剛到復建村的“陌生人”,變成了家喻戶曉的“熱心人”。
玩轉電商 山里滯銷土貨“不愁賣啦”
旁人眼里的復建村,貧窮、落后、閉塞;而在王利眼里,這里水土優良,農作物生產條件好,是發展生態農業的絕佳之地。
為了盡快梳理出全村產業發展規劃,王利再次遍訪群眾、實地調研,在扶貧集團、村干部、駐村隊員的幫助下,村里《三年村級產業發展規劃》確定了下來,農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。貧困戶徐應華就在王利的幫助下辦起了養豬場,2019年初投入使用,2020年銷售就達到了50余萬元,年純收入更是達到了10多萬元。

如今,復建村已先后發展食用菌300畝、油茶300畝、糯玉米190畝、花椒410畝、雷竹350畝、西瓜60畝,黑山羊養殖廠2個、生豬養殖場2個,并通過產業發展解決就業崗位100余個,以股權化分紅的方式向貧困群眾累計分紅5.3萬余元。
產業起來了,銷路的問題卻擺在了王利面前。為此,王利幫助村里建立了村集體公司,開通了網絡銷售平臺,統一進行采購、包裝、銷售,有效地將原來“散沙一盤”的銷售局面轉變為“集體作戰”。
在王利的不懈努力下,村公司農副產品的銷售額從2019年的12萬元突破到2020年的82萬元,村集體公司利潤突破22萬元,實現了村集體經濟“從無到有”的歷史性突破,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到9406元,徹底甩掉了貧困村的“帽子”!